不鏽鋼餐具錳超標掀恐慌,標檢局:不違法

一向有環保、安全形象的不鏽鋼餐具,今年7月才發生台鐵飯盒錳含量超標事件,8月又驚傳新北市贈送的3萬多個不鏽鋼便當,錳含量也超標,緊急回收。本周國中小學開學,家有學齡童媽媽和家庭主婦間,掀起一股不鏽鋼恐慌潮,各式檢測方法在網路流傳。學者和消基會都強調,民眾有疑慮,政府應該要主動稽查、立法規範,不該任由民眾在家實驗自救。

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吳焜裕指出,不鏽鋼的主要製作原理,是將鐵、鉻、碳、鎳等眾多不同元素組成合金,一般而言,鐵與鉻都是主要元素,鉻含量必須超過11%才能被稱為不鏽鋼。「至於其他金屬元素,就會隨著使用性質不同而微調。含鎳較多的300系的不鏽鋼抗鏽蝕的能力,要比200系來得好;200系以『錳』代替『鎳』來防鏽,有可能增加健康風險。」

抗鏽蝕的鎳價格高 錳相對便宜

吳焜裕分析,根據國際標準,300系不鏽鋼含鎳量多在8%~10%之間,約為200系的兩倍,「若國際金屬價格波動,導致鎳價飆漲,廠商可能就會以廉價的錳來代替鎳,去製造不鏽鋼餐具,大量流入市面。」

回顧2004年時,國際鎳價一度高達每噸16800美元,國內大型鋼廠唐榮、燁聯,曾經一度大量生產200系不鏽鋼,以因應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局;鎳價下跌後,又減產「以錳代鎳」的不鏽鋼。最近國際鎳價雖無漲價之勢,維持在每噸14609美元左右,但不鏽鋼製品沒有保存期限,逢鎳價飆漲時,由中國、印度大量製造的200系不鏽鋼餐具,持續流入市面。